读书治天下

百多年前清光绪年间,湖北武汉,有一年轻人想见一品大员张之洞。张之洞不鸟他,写了个上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年轻人立马接了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翻译:我虽然是一介百姓,但我看过很多书,走过很多地方,你就是王侯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以读书人的身份还是可以跟你平起平坐的。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这个霸气的年轻人叫孙中山。

 

在更早之前的汉朝,有个皇帝,特粗鲁,平时喜欢拿读书人戴的帽子当尿壶,还大言不惭:老子这天下是骑在马上得到的,你们读书人不会打战有什么用?嚣张了很久,直到一位读书人问:您能马上得天下,那您能马上治天下吗?

 

一语惊人心,这皇帝转变了,后来很尊重读书人。还找了另一个有才的读书人,帮他设置一套新的治国礼仪法度。这皇帝就是刘邦。

 

所以你们看,读书有没有用?用处大着呢。不说其他的,处处受人尊重这一点就很好。在某些时候,读过书的人可和封疆大吏乃至皇帝平起平坐呢。“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种事就更不用说了。

 

既然治理国家需要读书,那读书对通过公考选拔一定也是有重大好处的。

那我们应该读什么书?

 

你关注的并不是头条

 

有了手机助攻,现在超过50%的同学使用今日头条、网易新闻等APP了解世界。而知乎、抖音等,也刷的停不下来。我这么一提,你就知道我要说【碎片化阅读】这个概念了。

 

对,当你刷一段10秒钟的抖音,与看一部120分钟的电影相比,就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碎片读最大的坏处,是获取知识缺乏足够的、深度的思考。

 

目前,大数据技术正在加剧碎片读的趋势。比如,今日头条核心技术就是分析你的阅读习惯,给你推送你本来就想看到的信息。“你关心的,才是头条!”看似美好,其实让人沉溺于自己的认知舒适区,视野变得狭隘。

 

又比如,初创是“用完即走”理念的微信,如今也重构信息生态,转变为信息流推送形式。也就是说,不管是谁写的文章,只要能迎合大众点击,就是微信认定的好文章。这有点像钱钟书说过的:“只要鸡蛋好吃,何必管下蛋的鸡是哪只呢?”

 

对不对呢?并不对!

 

因为如果你下次还要吃这个鸡蛋,却不知是哪只鸡生的,你怎么找啊?不仅找不到,这种推送机制最要命的,是信息品类单一。你爱吃鸡蛋,就强推鸡蛋类给你。等你真上面试考场,你只了解鸡蛋,早忘记鸡鸭鱼肉果菜蔬鲜的味道了,自己挖坑埋了自己。

 

所以从现在起,同学们第一个要避免的阅读习惯,就是【碎片化阅读】。记住,碎片读缺乏明确的指向性,盖房子这砌一块砖,那倒一点水泥,盖不成好房子!

 

你读的只是二手资料

 

第二个要避免的阅读习惯就是【二手材料】。何谓二手材料?举个简单的例子。

 

考公务员的同学,应该看过一本书,叫做《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好不好?很好。持续大卖收了四千万版税。我的问题来了。假设你要写一篇历史论文,会不会把《明朝那些事儿》当做严肃史料援引?显然不会。因为这书经过了艺术化加工,还包含了作者的感情因素在里面,作者所引用的资料,有些并不是出于被认可的正史。《明朝那些事儿》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对于研究历史,就是妥妥的二手资料。

 

《人民的名义》里,经过特殊训练,读过《万历十五年》的高小凤,被送到高育良枕边后,不免受到高育良前妻、明史学家吴慧芬老师的鄙视。在吴老师看来,就算《万历十五年》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好书,硬凹读一本书就懂明史的人设,实在可笑。

 

80、90后,很多人爱看金庸。金庸作品,不少取材真实历史。比如郭靖所处的历史背景就是宋朝,襄阳之战就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若把金庸小说当历史资料研究,肯定是不行的,几乎可说是第三手、第四手资料了。

 

讲这么多你应该懂了:研究任何一个事物,学习任何一门学问,要去获取第一手资料,第一手信息源。

 

《蜗居》有个情节,宋思明和市委孙书记聊天,宋提到孙读的是【民国涵芬楼影印珍本资治通鉴】,意在恭维孙书记品味好,所囤史料权威,是第一手资料。

 

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同学总抱着二手资料不放。我举个例子:去参加公考面试培训,培训机构往往有大量的时政资料塞过来,特别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重点解析十九大精神、深度积累时评热点……有意思的是,这类用力的二手资料,考生看了,纷纷表示记,不,住。

 

原因很简单。很少有人能够认认真真地把【原版材料】看一遍。试问:有多少考生,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把三万多字《党的十九大报告》下载了读一遍的?不说你记住了多少,我就问一句读过吗?估计也少有同学颇有底气地回答一句“我读过”。

 

如果五年一次的重要报告,都不完完整整的去看,而是看二手材料,请问能【学以致用】么?

 

80、90后应该记得我们中的有些父母,是如何喂养婴幼儿的。学吃饭,给吃米糊糊。学吃菜,妈妈含嘴里咀嚼几口,再吐出来给孩子吃,美其名曰“嚼细了孩子容易吃下”。这种方式一则不卫生,二则孩子吃不到菜的原味,不是科学的喂养方式。

 

考生读培训机构二手材料,就好比吃被咀嚼过的饭菜。问你真正的味道是怎样的?你自然说不出个所以然。

 

 

理论素养哪家强?

悦伴推荐的第1个阅读清单

 

当你发现,你关注的不是真头条,你阅读的不是一手资料,要开始矫正了。

 

针对公务员面试,要使用那些真正有助于面试高分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的日常阅读,要像一个真正的公务员那样,从理论素养和热点时事两个方面展开。下面向大家推荐我的阅读清单+阅读方法。

 

第1个清单,理论素养阅读清单。

 

首先最重要的是党报党刊,这类资料用于增强你的理论知识素养。千万不要去看二手的,要长期坚持看原版,至少半年以上。包括: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当地省级党报党刊,中宣等部委出版的书籍如:理论热点面对面(新时代面对面)

 

光知道这个清单还不够,党报党刊每天产生大量的新闻信息。这么多材料,这么多资讯,从哪里下手呢?没那么多时间怎么办?别担心,有方法的。

 

以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为例。大家知道,这是我们国家最权威的新闻节目和报纸。那么你是否留意过两位好基友的姻亲关系?新闻联播播报的内容,通常就是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的内容,因此,二者取一就好,这是对阅读信息源的整合。

 

还有对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的整合。如果你习惯吃完饭看电视,那么新闻联播是你平时阅读的最佳选择;如果你习惯听广播,手机FM-APP可下载新闻联播的音频,随时听,不受限制;如果你有足够富余的上网时间,你就看人民日报,现在网络上这类报纸都制作成PDF版本,查阅很方便。

 

如何【看】一份人民日报呢?

不要整份报纸全看,看【要闻部分】就可以。一般都是前四版,有时候会多一些。如果有时间,全部都看下来也是可以的,只是时间的利用不够高效。另外,并不是每天的头版都是重点。

 

如何确定重点呢?换句话说,什么时候需要特别关注呢?

正确答案一:重要会议期间,比如每年全国的两会期间的新闻要特别关注。

 

正确答案二: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的时候。这些时候如果有文章,要仔细阅读,甚至做扩展阅读。比如最近《“晋江经验”孕育发展奇迹》的评论员文章,你不仅要从文章了解什么是晋江经验,更要扩展了解晋江发展历史和现状如何,这才是一篇评论员文章的正确打开方式。

 

从中央到地方,由大而小,时间充裕的话,也要看你本省的党报党刊。不必每天看,三五天看一次就行。看看你所在的省份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的事情、新的提法等等。省报也有类似的评论员文章。

《理论热点面对面》这类,是一套类似年鉴的书籍,系统化地把历年的理论知识都凝练到一本书里了。可以买近三年的读一读,把理论知识点梳理一遍。

 

若你感到以上操作晦涩难懂,别犯晕,有一个简单的办法:跟着读出来,念出来,克服这种“不喜欢读”的感觉,慢慢就会习惯这种表述方式。常看、常听,不必苛求一定吸收了多少进去,潜移默化是根本。

 

 

热点时事哪家强?

悦伴推荐的第2个阅读清单

 

我发现,面试考场的考生,用培训班的速成法,嘴上背着纯理论,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什么的,似乎背得很溜,其实从未理解过真正的含义。考官只看一眼你就露馅儿了。

 

理论类是用来打底的,实际上,时事案例的运用才是骨肉。

 

所以除了理论素养清单,我们还有第二条线,时事热点清单。要像一个真正的公务员那样关注热点。不是今日头条“吸引眼球”的假热点,是新华网“国计民生相关”的真头条。

 

下面进入第2个推荐清单:时事热点阅读清单。

 

【一】新华网评的【最新评论】栏目;

 

【二】中青网的【中青时评】栏目;

【三】半月谈的【今日谈】节目;

 

这三个子栏目,既鲜活又接地气,每日发布的评论可囊括全国最新时事,可帮助大家学会【看】新闻。

最新评论、中青时评的篇幅1000字左右,今日谈的篇幅2000字左右,日常阅读轻快无负担,是最佳选择。注意,只须阅读我提到具体的【子栏目】即可,不必贪多。

如何【看】一篇新闻呢?

以新华网文章《“银龄讲学”提质农村义务教育》为例,用【梳理、琢磨、拓展】三步曲。

 

第一步梳理文章结构。

1.针对农村教育,开始实施“银龄讲学”计划。

2.这个计划有什么好处(不少呢)

3.如何实施才能发挥更大效用。

你对文章脉络要有清晰的认识。

这是多梳理。

 

第二步面试题运用。

当出现一道考题:“当今偏远农村地区优秀教师流失情况比较普遍,针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或另一道考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部分,你认为应该如何提高农村的素质教育水平?”你就能把这篇文章的语言套进去。

这是多琢磨。

 

第三步联想更多素材。

想一想哪些文章谈到了同主题。同期的半月谈,有一篇文章《教育公平不能止于摇号》提到“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问题,关键在于加大教育投入,配足配优义务教育资源,确保学位供给,不要人为制造稀缺。”当回答教育类问题时,就可以把这句同类项拿来用。

这是多拓展。

 

用【梳理、琢磨、拓展】三步曲,就能借鉴官媒的表述方式,修正我们的思维。这是清单二的阅读技巧,只需要记住六个字,轻阅读,重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悦伴推荐的第3个阅读清单

 

用我推荐的阅读清单一和清单二,坚持半年到一年,可养成我在专栏文章《长得帅面试就会拿高分吗?谈公考面试仪容仪表》中提到的好气质:自信、沉稳、质朴,即与考官惺惺相惜的内在吸引力。

 

这里补充我的第3个推荐清单,叫做【你感兴趣的材料清单】。

 

大家可能看到这里觉得很纳闷,我平时爱看腾讯新闻和娱乐八卦,悦伴老师不是说尽量别碰这些吗?是,我是有这样建议。但就有这样的同学:“老师,我离考试不到10天时间了,请问老师有没有时事热点,已经整理好了的,给我突击一下?”

 

没有,确实没有,我也不想做这类“二手资料”。

 

不过我会反问一句:你平时爱看什么书?你对什么领域感兴趣?

 

我来继续举例子。

 

比如你对IT网络感兴趣,你就会知道美团网王兴这个人,他有哪些品质?关键词是“百折不饶”。人人网,饭否,创建一个倒闭一个,最终到美团网才成功。像这种例子,不生僻,又接地气。考官在千篇一律的“爱迪生发明电灯尝试1000次”这种老梗中,突然听到这种“小清新”,绝对是眼睛一亮,“哟,这个考生懂得挺多”,分分钟拿下印象分。

 

美团创始人王兴

 

又比如说,你最近关注世界杯,就可以讲亚军克罗地亚足球球队队员的例子,如何艰苦打拼为国家荣誉而战,这是不矫情又新鲜的“励志”好故事。你也可以说华帝公司“法国队夺冠,华帝退全款”的商业广告,这个事件,可结合“诚信”这个关键词来说,前提是,你对这个事件要相对了解。

 

兴趣清单针对两类考生,一是实在培养不来看党报习惯的老大难同学,二是离面试时间很近了,没有条件做长期积累的热锅蚂蚁同学,可以说,兴趣清单就是抱佛脚的好办法。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场高压环境下,考生很容易忘记死记硬背的【舶来品】,只有你系统自带【兴趣基因】才能跟着你、帮助你。参加过面试的考生应该有这样的经历,一上考场,临时背的东西全部还给老师了,俗称打回原形。

 

如何使用你的【兴趣清单】?

 

方法同第2个清单。用【梳理、琢磨、拓展】三步曲。

 

第一步梳理,锁定你的兴趣点,兴趣事件,带着目的性去梳理。

第二步琢磨,我感兴趣的这个新闻、这个人物、这个例子如何运用到面试。

第三步拓展,同一个主题,我还能联想到哪些我感兴趣的案例。

 

把这些思考的点点滴滴积累下来,就形成了属于你的个人兴趣清单,蕴含着你独一无二的【答题亮点】。别人想模仿也模仿不来,想抄袭还真搬不走。

 

比如,华帝的退款广告,某些地方发生了华帝经销商跑路,消费者无法全额退款的事件。针对这一新闻,你就要运用和联想:“假设我是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领导要我去处理相关的投诉举报案件,我要怎么处理?”这就是一道贴合实际的考题了。

 

一句话,在日常积累中,自觉或不自觉的“代入公务员角色”。久而久之,面试便不成问题了。

 

 

悦伴专栏小结语

 

回顾本文

一、治理国家需要读书,公考选拔更需要读书。

二、改掉2个阅读坏习惯:碎片阅读和二手资料。

三、使用3个阅读清单:理论、时事、兴趣篇。

四、每个清单都配有相应的阅读方法。

 

同学们,公考日常阅读的要领,你们都掌握了吗?我相信,通过半年到一年有目的性的阅读,通关面试,获取心仪的岗位,不是难事。那么,什么样的岗位是适合你的岗位?且等待下一篇文章:《 心仪与适合,如何挑选合适的公务员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