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测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

行测,我理解的就是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的一门考试科目,包括知识储备(常识)、计算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数学运算及资料分析)、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以及统筹协调能力(整张卷子的把握以及难题部分适当取舍)。

行测一共分为5大模块,分别是常识、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这五大模块集中在一张卷子上,很多考生可能误以为知识点不是那么多。

但其实不然,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复习技巧,而重点模块(比如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资料分析等)其中还有很多分支的知识点,这就是为什么步知行测课里分出那么多节,也划分了很多个阶段,比如入门阶段、爆发阶段以及提升拓展阶段等等。

随着考生做题量的增加以及经验的积累,你就会发现行测其实是包罗万象的,知识点比较复杂,考情也比较多变,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常识部分和言语理解部分。

而且很多较难掌握的知识点(比如比重变化率的逆考题型、混合增长率的预估)以及解题技巧(比如错位加减法等)是需要通过大量反复的练习才能有效掌握的。

虽然前期掌握起来具有一定难度,但如果你肯下功夫把难啃的硬骨头里的营养消化掉,那肯定是香香的,嗯,贼香。

 一、常识判断

常识判断是最容易被大部分考生忽略的部分,也是很多考生都选择放弃的部分,因为其中包含的知识太多太杂,考题内容和范围不固定,不免让人感到摸不着头脑。

这种模块,我给出的备考建议就是结合实际适当去学习,不能完全放弃,也不要过分纠结。就我所在的省份吉林省来讲,这里的常识部分包括法律、政治、经济、自然科学、历史、地理以及人文等等。

估计其他省份的常识部分也大同小异,在平常的备考过程中,除了要观看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半月谈等官方媒体及新闻报道,还应该注重积累一些基础的知识,比如朝代顺序表、著名历史人物、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经济学基本常识等等,这样它出题的时候你即使没见过题中的字眼,但应该会想到它考的知识属于哪个范畴,到时候蒙题的时候也会有所帮助。

当然,有的题也无从下手,本人地理历史比较差,所以遇到这种题的话基本都是跳过。还有一个蒙题的技巧(可以适当用用),是基于考试答案平均分布比例来估算,先把会做的题都做上。

比如20道常识题你做了13道,有3个选A,4个选B,1个选C,5个选D,这时候如果让你蒙的话,你肯定不会ABCD轮流蒙,直接全选C就好了,因为你会做的题中只有一个C选项,C的答案分布比例相对较小。

当然,这种蒙题方法也得看当地的考试答案分布规律,要是大体呈现平均分布的话就可以用用,要是没有规律的话那也就只能随缘了。

平时注重对官方新闻报道的积累,并不是只服务于常识,对行测其他相关模块,比如言语理解与表达也会有所裨益,因为按照目前整体的考试形势来判断,以后的考试会越来越注重实效性和时政性相结合。

我想,这也是命题人除了在申论模块之外的另一个想考察考生行政知识的最佳选择。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你或许会说“新闻我看不进去呀”、“那么枯燥乏味的东西,一看就想睡觉”等等。

老实说,我刚看《新闻联播》以及时政新闻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觉得索然无味,都是些领导层面才去了解的东西,与我并无多大关系啊,要不是因为考试我才不去看呢。

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你一天一天坚持下来,坚持个一星期两星期,你的心态和对新闻时政的理解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其实新闻就是一部永远不会断更的大型综合国际国内电视连续剧,每天发生的事情很多,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看久了你就会置身其中,有一天不看的话甚至会担心与社会脱轨,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就好了。

现在还没有这个习惯的小伙伴可能对我说的这些不会有太多感触,这里我也不会再去赘述看新闻的好处,还是送你们一句诗吧: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看新闻不光会提升知识储备,夯实行政能力,丰富见识,增长智慧,还会提升个人的气质和内在形象,以后你们自然会感受到。

 

二、言语理解与表达

这个模块可以说是行测的重中之重,即便你放弃常识也不可能放弃言语理解部分,2020年的吉林省考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考了30题,从题量的分布大家也可以感受出言语理解部分的重要。

这个部分其中又包含逻辑填空、阅读理解、语句表达等,而且客观来讲,这个部分还是比较好拿分的,只要具备正常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比较可观的分数。

但要达到应试的标准,就需要通过掌握技巧以及深挖细琢了,比如逻辑填空部分,很多成语以及常用短语是必须要掌握的,但这不是核心因素,个人比较侧重于梳理段落关系,也就是填空处的前后衔接关系,而且还可以通过对比四个选项、联想假设以及适当延伸等,选出一个较为合适的答案。

记住一点:

逻辑填空四个选项的关系通常不是单纯地是与非,而是良与优,所以不要看到一个你认为对的词就选上去,而要细心一些看看有没有更好的。

阅读理解考察的主要是考生发现细节的能力以及全盘综合分析能力,除此之外不会有太特殊的考法(特殊地区如上海、江苏等除外)。

我刚才说看新闻对这个模块有用,因为可以提高阅读文章的能力以及段落结构的判断能力,给你一篇文章,你首先要通过看标题、首尾句归纳主旨,也就是中心思想,其次是要通过逻辑连接词以及通篇段落的划分来去梳理行文脉络以及各部分结构,这样才能节省出一部分时间来做小题。

不要小看那10秒甚至5秒,在考场中的每一秒都是有用的,不到最后一刻交卷的时候你就有机会去提高一点自己的分数。另外,做这个部分的题的时候,可能遇到的文章篇幅比较大,切忌一刀切(要么一扫而过、要么逐字阅读),要根据小题的考法掌握好阅读速度,做到详略得当。

比如有的题其实根本不用太仔细阅读文章就能选出来,那你就不用过分纠结,但有些考察细节的题,比如考察牛奶在文中的功效到底有几种,那就需要你回到文章中仔细阅读。

语句表达题大体分为排序、歧义、语病等等,其实这种题的难度不大,但会比其他题型稍微耗费一些时间,因为如果语言功底不是太扎实的话,基本每个选项都要看一遍,特别是语病、排序题,排序题的解题技巧在于运用逻辑连接词先找出肯定连在一起的选项,然后逐个排除错误选项。

另外就是从时间顺序、事件的发生顺序以及语言论述的逻辑等解题,歧义题其实还是要通过做一定量的题才能逐渐积累考官的设坑技巧,也可以自己总结一些题型(个人还是不建议这么做,因为题型比较庞杂)。

至于语病题,和歧义题类似,但比歧义题要简单一些,这取决于考生在日常说话以及写作过程中的语言表述是否规范,我觉得要想做好这个题,首先就要先突破之前已经固化但不规范的语言表述方式,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然后逐渐让思路规范起来。

 

三、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可以说是行测模块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了,即使你数学基础比较好,但要想把每一道数量关系题都做出来的话,还是需要耗费一定时间的。

所以数量关系题的做题量取决于当场考试的余留时间,涉及到工程问题、行程问题、钟表问题、几何问题、年龄问题等多方面问题,建议根据个人情况重点复习每个模块的基础知识点,在考场中起码保证做对50%以上的题,其他的题还可以依照刚才常识模块提到的蒙题技巧适当去选。

其实数量关系题以及资料分析题是最需要通过大量做题来去掌握知识点的了,可能有的小伙伴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题目中考察的知识点没有被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课程或书籍中,出现这种情况纯属正常,大可不必为此感到焦虑,你要做的就是通过做题来充实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完善自己的数量关系知识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期备考过程中不要去追求做题速度,当你基本掌握课程中知识点,会做70%的题的时候再去提升做题速度,但这个时候的正确率就建立在你对一部分难题的舍弃的基础之上。

如果每个题都做的话时间肯定来不及,所以如果舍弃一部分难题或者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做出来的题的话,就会留给基础题更多的解题时间,说白了就是为了追求最佳的性价比。

对于数学部分,行测考试体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在短时间内做对更多的题,而不是追求每一道都做对,因为针对大多数考生来讲,做数学题的时间是不充裕的。

比如数学运算共10题,这就要求在前期打牢基础的同时,根据当场考试数学运算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用10分钟做几道题,一般推荐6-7道左右。资料分析和数学运算虽然都属于数学部分,但二者的复习节奏以及题型结构还是有较大差别。

资料分析主要侧重于考察考生的耐心,而数学运算则侧重于考察考生的思维,也就是说,在进行大量的做题训练之后,资料分析的分数能得到较大幅度提升,这也归因于资料分析的总体计算难度以及出题方式要比数学运算简单一些。

所以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建议以资料分析为主,数学运算为辅,以20道资料分析举例,考场上的正确率至少要达到85%以上。虽然每篇资料分析的最后一道题的难度较大,但这一般仅局限于计算难度,而不是逻辑推理和分析理解的难度。

一般来讲,如果给你30分钟去做资料分析,基本大多数考生都能做对,但考场中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难就难在如何提高计算速度、如何识别每道题的考点以及如何在短时间内运用脑子里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这些方面可以通过做题训练来提高,也可以通过整理录播课或直播课中的知识点然后进行举一反三甚至自创考题来锻炼。

 

四、判断推理

以吉林省考为例,判断推理共分为4个模块,分别为图形推理、逻辑判断、定义判断、类比推理,相比于其他题型,判断推理模块更侧重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每种类型的题都有其固定的解题思路,特别是逻辑判断以及类比推理,只要掌握推理规则就可以做对相应题目。

近两年,图形推理的考察形式也较为固定,基本上就是围绕对称、翻转、九宫格以及一笔画等方式进行考察,而吉林省考还比较喜欢考察数字推理,这部分题的总体难度中等,但推理规则较为多变,有些题目甚至会考到三层推理规则,考生可根据当地考情有针对性地复习。

逻辑判断题的考察方式就更为固定,万变不离其宗,因为推理规则其实就那么多,考来考去也不可能脱离那些固定考点,但要加强推理规则入脑入心,这样才能在做题的时候不用把推理规则列到草纸上,从而节省解题时间。

定义判断的考试难度不大,基本上可以说是照葫芦画瓢,但要注意仔细辨别定义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可能考生在做题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比较熟悉的定义或短语,这个时候就可以不用太关注题目中的其他语句,直接选出你确定正确的那个选项即可,以节省做题时间。

类比推理可以说是整篇行测考试卷中题干最短的题了,所以难度也相对较小,很多定义都来源于生活实际,考生可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分析来选出正确选项,也可通过梳理词句之间的内在关系排除错误选项,达到秒杀的效果。

 

五、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可以说是行测考试中的重中之重,与数学运算类似,考点也比较庞杂,但整体难度不大,通过一定学习训练之后,正确率能够明显提升,刚才上文也有提到,在考场中至少要保证85%的正确率。

建议在前期要打牢基础,通过观看录播课程或直播课程来梳理总结知识点,完善充实知识体系,也可以通过适当做一些模拟练习题或真题来扩大做题范围,发现更多特别是重难知识点。

考生在前期学完基础课程知识点后,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建议每天都要做3-5篇资料分析,以保证做题感觉,从而能够很好地控制做题时间,提升做题效率。

资料分析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计算速度以及查找相关信息的速度,这就需要灵活运用数学运算中的计算技巧,读题的时候要有一定针对性,能够简要梳理题目结构,从而提高信息抓取的速度,这也就印证了为什么有些小伙伴做题和计算速度并不慢,但速度总是提不上来。

归根结底就是找数找的慢,没有在平时做题的时候培养良好的做题习惯,全局观有待加强。

 

六、做题顺序及时间控制

很多小伙伴对这个问题不怎么关注,认为从前做到尾就可以了,而且也不会遗漏,不可否认,做题顺序对正确率的影响确实不大,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影响。

但顺序对时间的控制以及自身在做题时候心态的变化、信心的树立有着较大影响,很多考生在一开始的时候遇到难题,就会觉得整场考试的难度较大,越做越没有信心,越做越紧张,甚至出现大脑空白的现象,这些也会一定程度影响当场考试的成绩。

所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好做题顺序,才能更好地驾驭整场考试,而不是被考试牵着鼻子走。

从我备考开始,我多次调整过做题顺序,现在已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做题顺序:类比推理—资料分析—言语理解与表达—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常识。

小伙伴们不用非得按照我的做题顺序来,每个人擅长的部分不一样,做题习惯也不同,只是给你们一个参考。

下面讲一下我为什么采用这个顺序。

一般来讲,考官会在正式考试的前5-7分钟发放草稿纸、答题卡及试卷,在你填写完个人信息后,大概还会剩余3-5分钟,这个时候是你检查试卷的时间,也就是看看试卷是否存在缺页少页以及印刷不清晰不完整的情况。

这种情况通常来讲不会出现,那么余下的时间我们就必须要好好利用起来,但铃响之前是不允许动笔的,只能看题,我刚才提到,类比推理是整篇试卷中题干最少的一部分,每道题用时相对较少。

所以我们不妨先看一下类比推理,一道一道看,大概到铃响的时候你就基本都看完了,这个时候只需要用笔在试卷上标注出正确答案即可。

所以当别的考生等到正式考试才开始答卷的时候,你已经利用开考前的几分钟把类比推理模块都做完了,这就为其他模块的题目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而且也会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

资料分析的难度整体不大,所以我会用20-25分钟的时间做完20道题,然后回去做言语理解,跳过数学部分做逻辑推理题,最后做数学运算和常识题,把这两个模块放在最后,并没有什么太有说服力的依据。

因为我的数学一般,只是个人觉得数学运算做5道以上就行了,不想浪费太多时间,至于常识,你们都懂的,哈哈,会做的就做,不会做的先空着,最后一起蒙一个选项就可以了。

时间控制方面,我通常会每做完一个模块就看一下时间,如果哪个模块的用时稍微长了点,那就在接下来的模块稍微提升一下做题速度。我一般会在做数学运算和常识之前涂卡,这是因为这两个部分我肯定会有蒙的题,到时候每做一道涂一道,等蒙的时候也比较方便直观。

除此之外,如果涂卡之后还剩余一部分时间,也不要干坐着,考场也不会允许你提前交卷,这个时候你可以重新检查一下个人信息是否填写正确,如果正确的话建议返到资料分析模块再去仔细检查一遍,确保最该拿到分的题一定能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