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大事有静气

我手头有了几个候选职位,我该如何选?这是我们真正要去讨论、思考、解决的大难题。因为我们要提高职位的命中率,争取一击即中。

考生到底该如何选择公务员岗位呢?这要从公务员报考的流程说起。成为一个国家公务员要经过5关:报考-笔试-面试-体检政审-正式录用,和打游戏差不多,每一关都要淘汰很多对手,打怪升级,最终拿到通关卡。但和打游戏又不同,公务员考试是只有第1名才能赢。记住了,公务员只有1个名额。(招考1个人,就要做第1名。招收3个人,就要做前3名)所以,在这种限定名额的竞赛中,报考是1,而后面的笔试、面试、体检、政审都是0。如果你拿不到这张1的入场券,那么后面的努力,都是0。这也正是不少考生频频后悔的原因,同样的分数,如果不报A岗,而是选了B岗,公务员早就是囊中之物了。但生活没有如果。我们能做的,是提高报考的命中率,避免遗憾,要订出标准,如数家珍,去评估手中的岗位们,哪一个才是我们的“真命天子”。

也有考生说了,我的选择标准很清晰啊。要么提拔快,要么清闲,提拔慢又累的部门一概不予考虑。确实,在我们的印象中,提拔快的部门比如两办、组织部、纪委、宣传部;清闲的部门比如老干局、科协、民主党派,貌似是公务员考试的最优选择,是两条完美通畅的职场道路。然而,现实常常打脸?细想就明白了,提拔和清闲仅仅是人们的心之所向,大概率上则是不能够抵达的岗位。

原因有三:一是这类岗位本身比例不多,你的岗位匹配也不一定满足。二是越被心仪的岗位,竞争激烈程度越大。在同岗位的竞争者中,你必须做到第1名。你评估过自己的实力了吗?三是,你是真心实意接纳这个岗位,还是随波逐流,只是因为别人觉得优而选。你未来的打算都考虑清楚了吗?所以,不要这么主观的靠“是否心仪”去判断一个岗位,而要客观地去评估“是否适合”。一个“适合”的岗位,应由本人(或经由他人帮助)分析自身实力之后,再对想报考的候选岗位做出一系列细致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孙子兵法》说了,“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开战之前,你就要估计好你的胜算,把你的各种优势因素、今后的人生打算都要考虑进去。如果一开始就是无算,那真的还是放弃为好。

 

不同公考对职位的要求也不同:国考的岗位,除了国家部委之外,基层的岗位有很大一部分是面向应届生的,多数情况下不限户籍,或者说仅限本省户籍。省考的岗位,本科以下的,基本都只面向本省户籍,甚至面向本地级市户籍,有部分乡镇的专门岗位,甚至面向本县户籍,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很多省份相对放得比较宽松,可以跨省考试。

这就涉及到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国考、联考、省考,你准备考什么地方,哪个城镇乡的职位?甚至我会认为,考公务员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工作地点。为什么呢?因为“人离乡贱”、“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些话虽然糙,但话糙理不糙。考公务员,最重要的是图稳定。假设你每两三个月都要长途奔波,在老家和工作地之间来回,不多的工资都交给了12306和两桶油,还有房东。你想想,这算是稳定吗?考公务员的大多数人是保守稳健型人格,收入的长期可预期性是多数人追求的目标,并且这个收入在扣除完各方面的开支后,还应当有剩余,而不是父母倒贴你。地域上的分离,则很可能成为你日常支出、情感牵挂最大的杀手。公务员属性中的“稳定”,意味着一旦确定了工作地点,也就锁定了自己,很难再有大跨度的地理位移的可能。比如说,你考取了部委,则很难有机会再回到家乡。比如论坛里有不少考生因考取了异地公务员,发现最大的错误是选错了工作地点,却也无可奈何,抱憾叹息。

 

铺垫了这么多,不要嫌悦哥啰嗦,我们终于可以进入核心话题了:公务员考试如何挑选一个“适合”而非“心仪”的岗位呢?我的建议是,可从三个重要角度做出岗位的选择:一是考量我们决定定居在哪里,二是对报考的岗位进行客观分析,三是评估自己的个人综合实力。我们逐一来解决。

选居住地

是扎根,不是过客

我建议4类居住地点供选择:

1.回老家基层
回到自己老家,即以本市(县)为优,然后考虑本地级市范围,或者本省的省会城市或较大的副省级城市。如果你是报考同一个地级市,单位离你们家里的距离,点到点,不建议超过一个半小时。这个换算成高速公路或铁路的距离,大概是100公里以内,如果只有国道省道县道,那大概是70公里。这个距离基本上能保证每周能有足够的时间回家一趟。超过该距离的,很多人心理上会产生异乡的孤独感。在离家近的基础上,我建议刚毕业的大学生去本地级市基层(我一般指的是本科毕业五年内、研究生毕业三年内的大学生),到乡镇、县直机关等岗位,第一是有利于自身接触最基层的情况,所谓“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郡”,刚毕业的学生,往往学生气太重,“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第二是我们基层也需要这样的干部:年轻有朝气、能够比较容易融入到当地群众中去,相比“家门、校门、机关门”的“三门”干部,这种干部以后成长起来,既是“实践派”,也是“理论派”。但我不建议大家报考异地基层的公务员,不是地域保护或歧视,是因为难以开展工作。譬如说,如果你是广州人,考到潮汕地区,在基层乡镇跟群众打交道很多时候都是用地方方言,你根本听不懂,在这个时候,要“接地气”并非易事。

2.回老家省会
如果你报考老家所在的省会城市的公务员,请务必保证考的是在市区范围内的岗位,因为这才符合“城市”的定义。对于多数人来说,这是“顾家”与“发展”之间兼得的方法。我们传统上说“父母在,不远游”,但是有些人觉得向往大城市的生活,还是希望往二线以上城市发展。比如四川,成都市的经济总量,比排名省内第二的德阳,高出六七倍,如果你是德阳人,在成都和德阳之间,你会做什么抉择?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去成都的,毕竟成都市是二线靠前的城市,德阳只是三线城市。

3.留在大学城市
选大学就读时候所在地,其实有一部分道理和考回老家差不多,就是风土人情熟悉。这条规则适合那些很喜欢大学就读城市的同学。恩格斯曾经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大学四年里,你认识了很多同学,他们毕业后,有一些会在学校所在的城市工作,这些就是你刚开始参加工作时候的人脉,比如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衬,交流工作经验等等。

4.去一线和准一线城市
如果考生能力强,或者眼界比较高,可以选择北上广深这样的地方。譬如北京,如果你在部委工作,即使你只是一个科员,你也会产生一种读书人“家国天下”的情怀,那种“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感觉也会油然而生;又比如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在这里你会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新的理念,对于个人发展,也大有裨益。

 

测评岗位

是匹配,不是硬拼

我建议考量4个岗位测评要素:

1.收入成本
关于收入部分,我主要建议大家考虑房价工资比。毕竟“安居乐业”,如果在工作地没有房子,租房将去掉一部分收入从而影响生活质量。其实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公务员队伍的总体收入,在当地都处在中上水平,温饱并不成问题。但是在某些城市,虽然公务员收入较高,但是房价更高,比如福建厦门;某些城市,比如重庆,房价较低,或许收入不如厦门,但是可能对于外地人来说,重庆更适合报考。(2016年全国45个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深圳排名第一。2018年网络数据显示,房价收入比城市厦门、北京、深圳排名前三。数据仅供参考)

2.提拔的快慢
关于提拔的快慢,在这里我是想纠正很多人的一个错误观点:就是强势部门提拔快,弱势部门提拔慢;高级别的部门提拔快,低级别的部门提拔慢。我举个例子大家便知道。比如财政部门,是公认的相对强势的部门,但是往往同级别部门中,提拔相对较慢,因为财政部门的人数多,僧多粥少。同样的,在国考中招考人数最多的税务系统,也是类似的情况。

3.工作强度
至于工作强度,也不能完全看单位,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刚毕业的大学生考到乡镇,一般是分配到党政办,这是公认的较忙的岗位。可是我也见到有些年轻人刚考到乡镇,就开始老油条,会推事、打太极,认为公务员是铁饭碗,这种年轻人就显得平时很轻松,但是这种人,一般都不会受待见。甚者有这样的人:到基层只是为了混一个基层工作经验,然后继续往上级单位考试,但是往往这种人,都很难考上,因为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对于遴选等自下而上的选拔途径来说,“考得好还要干得好才有机会上”已经成为共识。所以,就选择岗位这件事来说,不存在“钱多事少离家近”这种好事。在大家选择两办、纪委、组织部等强势部门的时候,一定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这些部门虽然相比较而言进步快,但是其工作强度与其他部门相比不可同日而语。通常情况下,我建议进取型、肯吃苦的男生,报考强势部门,对于女生而言,可以选择相对清闲一点的部门。

4.职业成长性
岗位职业成长性,是大家非常容易忽略的一个要素。这个“成长性”并不是通常意义上大家所理解的“进步”,而是“未来有离开体制的另一条选择的可能性”,就是,一旦离职,你在公务员的职业生涯中学到的东西,以后在体制外生存也用的上。譬如,学法律的同学可能会知道,法学类历来是公务员招考人数最多的专业,那假设你是学法学的,你是愿意考法院,还是考检察院?相信很多同学更倾向于检察院。单单就待遇来说,同一个地方的检察院和法院的工资收入是差不多的,而工作强度来说,法院可能总体上比检察院忙得多。但是,法院的法官,天天审理案件,对于诉讼的整个流程了如指掌,相比检察官而言,去律师事务所工作,肯定更具有优势。我就经常见过这样的职业路线:大学本科毕业—基层法院书记员—法官—律师事务所,对于希望未来有更多可能性的同学,去法院工作,或许是更优的选择。又比如,学会计、财务的同学,如果未来有想去企业工作,去国税局或许比去财政局更好。

 

内观自己

是务实,不是强撑

我建议考量4个自我了解要素:

1.考生的考试实力
临场考试的实力方面,为什么要提到发挥的稳定性?之前已经说过了,现在的国考和省考机会都不多,一年就一次。对于发挥稳定,但是成绩没有特别优势的同学,我的建议是,认真选择一个合适的符合自身实力和实际情况的岗位报考,以能够考上为主要目标;对于成绩较好的同学,可以选择较高的目标,可以多拼几次。为什么这么建议?因为说真的,公考的机会成本是挺大的,单单就考试机会来说,一年就一次,一般人也就只能考到三十五周岁,如果就省考来说,一个本科毕业的学生,也就十几次机会,对于实力一般的同学,先考一个能够够得着的岗位,先进入这个门槛,熟悉公务员的日常工作,如果你未来想发展,还可以通过内部的选调、遴选等其他途径,走上更高的岗位,但是实力较强的同学,考上后往往会有一种“真亏”的感觉,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不如选择更好的岗位考。我打个比方,就像现在的高考,有些同学,成绩可能够得着985中的top10院校,但是实际上只能被较差的211院校录取,在这种情况下,他是选择复读好,还是去上大学好?我的倾向性建议是,继续复读。但是如果一个人,是垫着脚尖够得着985院校的门槛,只考上了211院校,那么是去复读还是去念大学?我的建议当然是去念大学,毕竟之后还会有机会通过考研等途径到更好的院校。

2.考生的经济实力
家庭条件是很重要的评估自己是否考公务员、考什么岗位的公务员的一个重要考量。在前文说过,房价和收入比,是衡量考异地公务员的重要因素之一,之前对比了厦门和重庆。但是,在经济上如果你家庭能够负担得起你在厦门买房的首付,而且你本人更喜欢厦门的生活,那么去厦门无疑是一个更好的选择。独生子女,通常情况下我的建议是考回原籍地,与父母能够互相照应,生活成本也会比在异地当公务员低得多。

3.考生的婚育状态
对于已婚的同学,我更不建议两个人的工作地距离太远,无论如何,家庭总是第一位而工作是第二位的,如果说两个人相距太远,一方必然无法照顾到家庭而另一方就要付出更多,在这个时候,距离与生活负担总会难免产生隔阂,除非两个人商量取得一致性意见,否则不建议为了考上公务员而两地分居。在这个方面,未婚的同学,选择的自由度当然会更大一些。

4.考生的体制外估值
考生的现有工作情况,专业优势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比如:我见过不少学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去考公务员,但是考上后,收入方面无法令他们满意,因为IT行业普遍的高工资,他们在从事原来的工作的时候,工资可能是现有的公务员工作的三五倍之多,这导致他们较大的心理落差。所以在这方面,特别是已有较好的工作的同学,要审慎考虑和评估。

小总结:

公务员报考岗位选合适而非选心仪,用三个要素可大大提升报考命中率:居住地、岗位匹配、审视个人的综合实力。第一,最重要的是选择对的地域,否则易埋下隐形大麻烦。第二,要评估你的岗位匹配度,不存在“钱多事少离家近”这种好事。第三,先搞清楚自己的综合实力,包括考试的能力、家庭经济、体制外赚钱的能力。结合你自己的情况,自我分析越多越好,越细越好。特殊情况不要去想太多。不必平添烦恼。

如何选职位真的是公考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公务员考试在你报名的那一刻,很可能就已经注定了结果。在报名完成的时间点,对手已确定,战局已形成,胜算已显现,尤其是压倒性实力的前3名(国考部委为5)对手到位时,最明智的做法是避开这个烫手的职位,转选你自己最有机会成为前3名(国考部委为5)的职位。有趣的是,市面上关于公务员考试的培训不少,唯独不存在公考报考职位的培训,这是不是有些头重脚轻了呢?值得思考。

最后,公务员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在这份工作中,我们还能体会到“为社会做了一点微小的贡献”的感觉,比如你在乡镇,为一名贫困户申请了创业帮扶的小微贷款,你在社保中心窗口,为一名老伯解释了社保最新政策,这些工作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评价。如果你只简单在收入方面对比,那么我建议,审慎地考虑考公务员这个选项。“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公务员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担当。相信通过本文考量,论坛的小伙伴们一定能在家庭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选出通往成功的公考职位。